第34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第二轮通知
第34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
第二轮通知
2021年11月3-5日 西安曲江惠宾苑宾馆
第34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定于2021年11月3-5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将广泛邀请产学研用各界朋友,结合国家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储能、网络等领域的发展战略,深入探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等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新增了能源互联网和微纳可穿戴电源技术等内容,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学术会议、成果展示,加强产学研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者和科技工作者参加本次盛会。
会议承办方现面向全国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征集参会信息,并将根据反馈的参会回执,进一步落实会议的相关细节。
会议宗旨:加强基础,突出创新,促进产业,开创未来。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
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承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协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合作媒体: 《电源技术》
征文范围:蓄电池、原电池、电容器等储能电源技术,太阳电池、温差电池、燃料电池等发电技术,能源无线传输技术、智能电源技术、微纳集成及可穿戴电源技术相关基础理论、新材料、器件、传输与控制、系统应用等内容。大会论坛设置:大会及太阳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特种与新型电池、储能与动力、超级电容器、青年论坛等分论坛。会议期间设置墙报展示。
截稿日期:2021年10月20日
会议时间:
2021年11月3日 会议报到
2021年11月4-5日 全天会议
会议注册费:
每人2000元,学生代表凭学生证每人1500元。
可通过报名链接网上交费也可电汇,电汇信息如下:
户名:中国电子学会
开户行:工行公主坟支行
账号:9558850200000514930
请在“汇款用途”栏内注明“34届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和参会人的名字。
产品展示:大会期间,在会场专设科研成果和产品展区,每个参展单位收费10000元。提供一个4平方米展位(2米×2米),包括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展位楣板统一制作。展位内部的宣传材料企业自行准备。热忱欢迎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积极宣传,展示科研成果和产品。
会刊广告:《第34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告:封面12000元,封底10000元,封二8000元,封三6000元,彩色内页5000元。
大会赞助商:欢迎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赞助本次会议,大会提供背景板企业LOGO展示,论文集彩色插页广告,晚宴独家赞助等。有关赞助事宜,请联系会议组委会。
(一) 顾问委员会
孙世刚院士,厦门大学
杨裕生院士,总装备部防化研究院
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衣宝廉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成会明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吴 锋院士,北京理工大学
南策文院士,清华大学
陈 军院士,南开大学
汪继强教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高级技术顾问
(二) 大会主席
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徐友龙,西安交通大学
(三) 学术委员会
主 任:刘兴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副主任:徐友龙,西安交通大学
委员(以姓氏拼音排序)
曹余良 |
武汉大学 |
邵志刚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陈剑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施思齐 |
上海大学 |
陈立桅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 |
石桥 |
深圳新宙邦 |
程寒松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孙晓明 |
北京化工大学 |
池波 |
华中科技大学 |
谭必恩 |
华中科技大学 |
崔光磊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王德宇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董全峰 |
厦门大学 |
王久林 |
上海交通大学 |
范壮军 |
中国石油大学 |
王莉 |
清华大学 |
傅正文 |
复旦大学 |
王鹏 |
浙江大学 |
高学平 |
南开大学 |
王帅 |
华中科技大学 |
郭少军 |
北京大学 |
王双印 |
湖南大学 |
郭向欣 |
青岛大学 |
王振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郭新 |
华中科技大学 |
魏英进 |
吉林大学 |
郭玉国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魏子栋 |
重庆大学 |
韩伟强 |
浙江大学 |
温兆银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何向明 |
清华大学 |
吴川 |
北京理工大学 |
胡国荣 |
中南大学 |
吴兴隆 |
东北师范大学 |
胡先罗 |
华中科技大学 |
夏定国 |
北京大学 |
胡勇胜 |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
夏永姚 |
复旦大学 |
黄学杰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肖成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霍开富 |
华中科技大学 |
许晓雄 |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 |
李泓 |
中科院物理所 |
阎兴斌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李晶泽 |
电子科技大学 |
晏成林 |
苏州大学 |
李喜飞 |
西安理工大学 |
杨军 |
上海交大 |
李忠芳 |
山东理工大学 |
杨林 |
河南师范大学 |
廖世军 |
华南理工大学 |
杨全红 |
天津大学 |
刘生忠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
余彦 |
中国科技大学 |
刘治科 |
陕西师范大学 |
詹晖 |
武汉大学 |
鲁兵安 |
湖南大学 |
张 强 |
清华大学 |
麦立强 |
武汉理工大学 |
张华民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孟庆波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张联齐 |
天津理工大学 |
彭章泉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张校刚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邱新平 |
清华大学 |
张新波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屈德扬 |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
郑洪河 |
苏州大学 |
阮殿波 |
宁波大学 |
周震 |
南开大学 |
(四) 秘书处
秘书长:刘彦龙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
(五) 组织委员会
主 任:李喜飞,西安理工大学
副主任:程立文,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秘书
部分报告名单及题目:(以姓氏拼音排序,名单将持续更新)
1 |
艾新平 |
武汉大学 |
题目待定 |
2 |
白正宇 |
河南师范大学 |
纳米仿生结构电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
3 |
曹余良 |
武汉大学 |
储钠电极材料及体系研究 |
4 |
常晶晶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调控 |
5 |
陈剑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硫化物高容量高循环电极体系设计 |
6 |
陈卫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催化剂表界面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7 |
陈卫华 |
郑州大学 |
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界面 |
8 |
陈永 |
海南大学 |
电极结构设计提升超级电容器性能 |
9 |
陈煜 |
陕西师范大学 |
形态和界面效应增强纳米晶电催化性能 |
10 |
崔光磊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高性能硫化物基复合固态电解质 |
11 |
邓七九 |
西安理工大学 |
有机羰基负极材料的结构优化及储钾机制研究 |
12 |
丁书江 |
西安交通大学 |
聚合物锂金属固态电池 |
13 |
董杉木 |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锂金属电池界面设计与表征 |
14 |
杜春雨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设计及电化学性能 |
15 |
范豪 |
西安交通大学 |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高电位正极稳定化结构设计与应用 |
16 |
范林林 |
济南大学 |
杂多酸基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锂硫/硒电池中的应用 |
17 |
冯宏剑 |
西北大学 |
新型光伏材料器件设计制备及界面电子态 |
18 |
冯金奎 |
山东大学 |
真空气相脱合金法制备纳米多孔/二维电池材料 |
19 |
冯立纲 |
扬州大学 |
亲氧特性界面调控电催化 |
20 |
冯绪勇 |
合肥工业大学 |
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解质的设计与开发 |
21 |
付永柱 |
郑州大学 |
有机硫电化学转化 |
22 |
高欢欢 |
西安石油大学 |
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 |
23 |
高学平 |
南开大学 |
光储能二次电池的构建 |
24 |
葛万银 |
陕西科技大学 |
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柔性发光探索 |
25 |
郭炳焜 |
上海大学 |
高电压钴酸锂正极失效分析和改性研究 |
26 |
郭少军 |
北京大学 |
面向碳中和的氢能循环关键催化材料 |
27 |
郭向欣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应用于固态锂电池的LLZO界面调控 |
28 |
郭新 |
华中科技大学 |
固体电解质与固态电池 |
29 |
郭玉国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高比能固态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 |
30 |
何大平 |
武汉理工大学 |
高性能石墨烯集流体电池 |
31 |
何平 |
南京大学 |
固态锂电池的界面设计、输运和性能研究 |
32 |
何向明 |
清华大学 |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再认识 |
33 |
胡广志 |
云南大学 |
M-NC基锌-空气电池正极材料设计合成与性能 |
34 |
胡国荣 |
中南大学 |
锂离子电池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
35 |
胡劲松 |
中科院化学所 |
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稳定性研究 |
36 |
胡先罗 |
华中科技大学 |
锂电池高安全隔膜/电解质膜材料 |
37 |
黄秋安 |
湖北大学 |
Some Possible Origin of False Peak by DRT/DDC for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
38 |
黄贤坤 |
西安交通大学 |
锂离子电池内离子迁移与反应耦合过程的多物理场模拟 |
39 |
霍开富 |
华中科技大学 |
高性能合金负极材料的设计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 |
40 |
蒋凯 |
华中科技大学 |
液态金属电池储能技术进展与挑战 |
41 |
金克新 |
西北工业大学 |
钙钛矿有机-无机薄膜的电磁性能调控研究 |
42 |
李福军 |
南开大学 |
新型金属空气电池 |
43 |
李国然 |
南开大学 |
硫属化合物的缺陷增强锂硫电池性能研究 |
44 |
李家源 |
西安交通大学 |
基于氢溢流效应的电催化过程强化机制研究 |
45 |
李明涛 |
西安交通大学 |
高比能锂硫电池正极及隔层关键材料的设计与构建 |
46 |
李文斌 |
西安理工大学 |
硫化钒三维微纳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
47 |
李印实 |
西安交通大学 |
液流电池多孔电极质荷传输与界面反应强化 |
48 |
李祯 |
西北工业大学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跨界面离子迁移 |
49 |
李忠芳 |
山东理工大学 |
基于ORR/OER催化剂结构设计活性位确认及传质强化研究 |
50 |
连芳 |
北京科技大学 |
硫化物高容量高循环电极体系设计 |
51 |
梁健能 |
深圳大学 |
通过晶界改性和表面包覆LiF提高石榴石型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对锂金属负极的界面稳定性 |
52 |
刘金平 |
武汉理工大学 |
一体化薄膜固态储能器件 |
53 |
刘清朝 |
郑州大学 |
Li-CO2电池电极材料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
54 |
刘生忠 |
大连化物所 |
钙钛矿-奇异的光电材料 |
55 |
刘啸嵩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原位同步辐射技术与锂电池研究 |
56 |
刘兴江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分布式能源及电化学储能技术 |
57 |
刘兆平 |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 |
58 |
鲁兵安 |
湖南大学 |
碳基钾离子电池负极 |
59 |
马伟 |
西安交通大学 |
狭缝挤出成膜溶液预聚集与结晶动力学调控制备高效绿色有机太阳能电池 |
60 |
孟辉 |
暨南大学 |
燃料电池阴阳极非贵金属催化剂 |
61 |
孟庆波 |
中科院物理所 |
高效~碳电极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 |
62 |
明军 |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
电解液及电极界面建模 |
63 |
倪江锋 |
苏州大学 |
三维结构的高容量储钠电极 |
64 |
宁晓辉 |
西安交通大学 |
新型金属/氯化物-石墨熔盐电池的储能机制和性能调控 |
65 |
彭章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 |
锂电池界面反应的原位谱学研究 |
66 |
邱新平 |
清华大学 |
高镍材料的镍溶解及其对负极表面SEI膜的影响 |
67 |
沈炎宾 |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自组装单分子层调控高比能电池中的界面化学 |
68 |
施思齐 |
上海大学 |
电化学储能材料计算与设计 |
69 |
宋江选 |
西安交通大学 |
二次电池用粘结剂分子结构设计与应用 |
70 |
孙学良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
全固态电池:新型电解质的开发与界面设计 |
71 |
索鎏敏 |
中科院物理所 |
高能量密度无负极金属锂电池研究 |
72 |
谭强 |
西安交通大学 |
纤维膜基燃料电池及其催化剂的研究 |
73 |
唐伟 |
西安交通大学 |
基于原位电化学表征技术的高能锂电池构建 |
74 |
万青 |
南京大学 |
氧化物电化学晶体管及其神经形态芯片应用 |
75 |
王德宇 |
江汉大学 |
锂金属电极保护策略研究 |
76 |
王家钧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固态电池的X射线多模态成像分析与结构设计 |
77 |
王双印 |
湖南大学 |
有机分子电催化转化 |
78 |
王卫超 |
南开大学 |
基于氧化物的配位协同电催化 |
79 |
王振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
80 |
王志兴 |
中南大学 |
动力与储能电池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
81 |
魏子栋 |
重庆大学 |
碳基ORR催化剂性能提升研究 |
82 |
吴兴隆 |
东北师范大学 |
钠离子电池磷酸盐正极材料的研究 |
83 |
夏永姚 |
复旦大学 |
全固态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性质及其调控 |
84 |
熊东彬 |
武汉科技大学 |
多孔MXenen膜的设计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
85 |
徐婷婷 |
西北工业大学 |
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钝化研究 |
86 |
徐希翔 |
隆基硅业 |
高效HIT太阳电池 |
87 |
晏成林 |
苏州大学 |
低温电池技术 |
88 |
杨冠军 |
西安交通大学 |
大面积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成套工艺技术 |
89 |
杨军 |
过程所 |
核壳结构和合金效应结合提升Pd的乙醇氧化电催化性能 |
90 |
杨全红 |
天津大学 |
微米硅碳负极:应力结构设计和致密电极构建 |
91 |
杨上峰 |
中国科技大学 |
钙钛矿太阳电池中钙钛矿层的表界面钝化 |
92 |
姚霞银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 |
超薄固体电解质膜研究 |
93 |
伊廷锋 |
东北大学 |
新型钛酸盐负极材料的设计及其储锂机制 |
94 |
尹诗斌 |
广西大学 |
异质结微纳米阵列大电流密度电解水催化剂 |
95 |
余彦 |
中国科技大学 |
室温钠硫电池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储能机理研究 |
96 |
原长洲 |
济南大学 |
混合电容器电极材料的选择、设计与性能优化 |
97 |
宰建涛 |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高效卤素电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
98 |
詹辉 |
武汉大学 |
针对有机电极材料的电解液研究 |
99 |
张春福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高效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研究 |
100 |
张华民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双碳目标下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市场展望 |
101 |
张静 |
西安理工大学 |
锂金属电池的界面调控与催化设计 |
102 |
张强 |
清华大学 |
锂电池中的锂键化学 |
103 |
张卫新 |
合肥工业大学 |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构建与性能调控 |
104 |
张世国 |
湖南大学 |
从离子液体出发构建高效二次电池 |
105 |
张文华 |
云南大学 |
钙钛矿电池高效电荷传输层研究,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
106 |
张新波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面向应用的超高比能锂空气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 |
107 |
赵金保 |
厦门大学 |
超越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储能体系的研究 |
108 |
周小春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有序膜电极的研究 |
109 |
周永宁 |
复旦大学 |
新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设计及其储钠机理 |
110 |
周震 |
郑州大学化工学院 |
可充电锂空气电池实用化的机遇与挑战 |
111 |
朱昌宝 |
中山大学 |
聚阴离子材料的输运性质及电化学性能调控 |
联系方式:
参会报名及酒店住宿:
请点击网站链接进行线上报名和酒店住宿预定:
http://hxywldynh.meeting.cie-info.org.cn/
请联系: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杨 柳:18722014046(微信同号);yangliu@ciaps.org.cn;
QQ:729296550
程立文:15922250061(微信同号);chengliwen@ciaps.org.cn;
QQ:787578195
电话号码:022-23959269
递交论文请联系:
联 系 人:郭佳 电话:029-82668669
电子邮件:379750738@qq.com
赞助及入会事宜请联系:
欢迎申请成为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会员。
联系人:程立文,电子邮件:chengliwen@ciaps.org.cn
电话:022-23959269,15922250061
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池专业委员会
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2021年10月12日